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什么?
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出血,包括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腸或胰、膽等病變。小兒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很多,包括:(1)炎性反應(yīng)和潰瘍病,占上消化道出血首位,約50%,包括食管炎、急性胃黏膜病變、十二指腸潰瘍、胃黏膜脫垂,上消化道息肉等。(2)門脈高壓:食管、胃底靜脈曲張破裂,多數(shù)為大出血,兒童門脈海綿樣變性最多見,其次為肝硬化。(3)食管、胃黏膜病變:食管賁門黏膜撕裂、藥物(如非甾體類抗炎藥),消化道憩室或酸、堿等化學刺激對黏膜損傷,均可引起食管、胃黏膜出血。(4)膽管出血:膽管結(jié)石管壁受壓損傷伴炎性反應(yīng),可導致出血。(5)血管因素:動脈畸形、血管發(fā)育不良等可致出血。(6)全身性疾病:血液或肝臟疾病致凝血機制障礙、急性感染、應(yīng)激性潰瘍、血管疾病、結(jié)締組織病引起胃、十二指腸黏膜損傷,亦可致出血。
新生兒和小嬰兒的病因較特殊,可能為咽下綜合征、維生素K缺乏癥、血小板減少所致。
上消化道出血需做哪些檢查?
常用的檢查方法有:
(1)急診胃鏡檢查:是診斷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選方法,準確率可達85%~90%,急診胃鏡檢查是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12~48小時內(nèi)行內(nèi)鏡檢查,其陽性檢出率較出血停止或晚期再進行鏡檢高出2倍,可迅速明確出血部位、性質(zhì)或行止血治療,并能查出淺表微細的黏膜病變,決定急診手術(shù)適應(yīng)證。
(2)X線檢查: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價值不大,目前多主張在出血停止和病情穩(wěn)定后數(shù)天行此種檢查。
(3)選擇性動脈血管造影:可診斷0.5ml/min的出血點,多在出血期檢查,可找到出血灶,對活動性出血,經(jīng)胃鏡檢查陰性時,應(yīng)行選擇性動脈造影。
(4)核素顯像檢查:根據(jù)檢查出血病灶的目的不同,把短半衰期核素和幾種標記物配合使用,對全腹閃爍掃描以診斷病變和出血部位,是一種非損傷性適用于小兒的檢查方法。
上消化道出血如何治療?
(1)一般治療:絕對臥床休息,保持呼吸道通暢,避免嘔血時嗆入氣管引起窒息,保持安靜,觀察生命體征與全身情況;控制飲食,消化道潰瘍無嘔血者,應(yīng)盡早予以流質(zhì)飲食;休克或腹脹,嘔血、惡心情況下應(yīng)禁食,嘔血停止12~24小時可進食,可給少量流食,出血量大時可放置胃管,既可抽取胃液,又可直接灌注藥物。
(2)輸血:失血量超過全身血容量的20%,即將發(fā)生失血性休克者,或血紅蛋白<70g/L,血壓下降、脈快時可輸血。
(3)止血治療:
①止血藥物:針對不同的原因選用不同的止血藥,如止血敏、安絡(luò)血、維生素K1、立止血、止血芳酸等,局部止血可用云南白藥口服或去甲腎上腺素4~8mg加入100ml生理鹽水內(nèi),分次口服或胃管滴人;或凝血酶200U加生理鹽水5ml予胃管內(nèi)注入,每2小時1次,連續(xù)4次。靜脈滴注抑酸劑如西咪替丁、法莫替丁、奧美拉唑等,對胃黏膜出血有效。門靜脈高壓時可用垂體加壓素0.2U/min,外周靜脈滴注,無效時加到0.4~0.6U/min,止血后以0.lU/min維持12小時停藥。
②胃鏡下止血是目前上消化道出血治療的主要手段,可明確出血部位,病因及出血量的大小,血容量穩(wěn)定后應(yīng)盡快進行內(nèi)鏡檢查及治療。
③放射性介入治療為內(nèi)鏡治療的一種很好的附加治療,對非曲張性靜脈出血可選擇性動脈內(nèi)藥物灌注止血或選用人工栓子注入血管達到阻塞止血。
④三腔氣囊管壓迫止血可用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時,防止血液反流人氣道而窒息,止血24小時后放出囊內(nèi)空氣,觀察24小時如不出血可拔管。
(4)手術(shù)指征:經(jīng)以上保守治療仍出血不止或短時間內(nèi)反復大量出血威脅患兒生命,或出血后迅速出現(xiàn)休克或反復嘔血者,經(jīng)6~8小時輸血觀察,血壓不穩(wěn)定或止血后再次出血;既往有反復大出血特別是近期又反復出血者,胃、十二指腸有較大動脈出血不易止血者,可行外科治療。